
新媒介成為人類解放的工具還是支配人類的工具
關鍵看媒介掌握在什麼人手裡—喬姆斯基

《VIETNAM 越南風情》
新南向政策影響下,台灣與越南在文化上有許多的交流與接觸機會,為使大眾對不同的文化產生認同,透過網頁編制的手法整理出越南文化的風情特色。
同時希望建構新住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在網頁上也整理出成功個案報導和相關的服務機構,希望藉由本網頁能使台灣社會產生多元社會價值。
製作人員 : 徐意芳

藝術影音工坊裡的作品涵蓋人文流行、科技數位、聲音動畫藝術、影像紀錄等多面向的成果,透過網頁編制的方式,將作品做整理結合,並呈現在網站上。
製作人員 : 徐意芳
《藝術影音工坊》

《吃貨の美食之旅》
擺脫以往部落格只有圖文的形式,融合自媒體拍攝探店VLOG,並且一魚多吃發在各大平台曝光。店家全部都在南台灣,其中以台南居多。想讓觀看文章的人可以透過vlog看到整個店家,除了可以思考如何穿搭外也能知道店內裝潢以及空間大小。最後透過這些平台數據可以知道這些接觸者喜歡哪類型的店家以及我的受眾資訊。
製作人員 : 蘇家和

網頁「一定要知道的台南特產-圓環」 追朔台南圓環的歷史與用途,是什麼讓台南圓環變成現在的樣子。
台南的圓環共有幾個種類,以及現在面臨的問題與決方法,找出與之相處的辦法。
製作人員 : 黃淳祺、賴盈璇、王臆琄、邱慈怡
《一定要知道的台南特產-圓環》

部落格「The space」,以圖文方式記錄在韓國留學的所見所聞。並且在文章內容中介紹文化、景點以及其歷史背景。
製作人員:邱慈怡
《The space》

作品以融媒體形式呈現,可以在網站內看到團隊過去的參賽紀錄,主要以廣告短片、專訪紀錄、周邊行銷集結成一個融媒體作品集。
製作人員 : 陳可庭、葉奕伶、徐珮珮、王心宜
《做自己的主人》

《觀察「聲」活不該被忽視的聲音地景》
我們在某一次的校外參訪認識了目目文創,然後第一次接觸到了聲景這個詞,了解他們主要是將文創結合聲景,接著又認識台灣聲景協會後,才知道原來聲音地景還可以透過不同的領域及方式來呈現。
我們將網站分成文創、自然、音樂這些領域,其中我們還透過了目目文創與聲暉社的講座了解到聽障人士的故事後,想告訴大家,我們不僅想推廣「聲音地景」這個概念,而是希望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去觀察周遭的聲音,珍惜屬於自己的聲音地景。
製作人員 : 王宥涵、呂珮慈、王臆琄、賴盈璇、
孫婕茹、黃少萱

《能源轉型觸礁了嗎?》
作品簡介:在推動能源轉型政策中遇到重重挑戰,台灣的生態保育與能源政策發展相互衝突,兩者該如何兼顧引發了不同的論點,這將是全國人民共同要面對的課題。 關於能源轉型我們了解多少?台灣真的缺電嗎?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對未來的影響又是什麼?
製作人員 : 王心宜、陳可庭、謝宇翔、許昭傑
林祐靚、陳皓平

《 B15 》 這是一個房號 這是二個男的房間 這是三個人大學的回憶 這是四年的珍貴友情 簡單來說 這裡的東西是我們一起做的沒很厲害也不是很藝術 很單純只是把這四年每個階段的自己放出來 在大學終點的自己 回頭看看這四年有沒有進步
製作人員 : 陳宥翔 謝鈺玟